交通事故相关实务
【1】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2】交通事故案例(摘录)学习之一
1楼浙江省(宁波市)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
浙高法明传[2021]158号
根据《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的通知》(浙高法明传[2021]158号)规定,即日起(2021年9月8日),浙江地区发生的侵权行为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均按照省、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按照省、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标准计算。
【侵权审判信箱】第3问:
省统计局未公布浙江省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丧葬费、误工费、护理费标准如何确定的问题(2021年8月23日)
问:2021年6月17日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浙江省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统计公报》仅公布了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未公布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误工费、护理费、丧葬费应按照何种标准予以确定?
答:经我院向省统计局函询,因今年统计方法改革,目前统计项目中已删除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在统计部门未能提供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统计数据的情况下,我庭对丧葬费、误工费、护理费的计算标准明确如下:
(一)误工费:受害人无固定收入且无法证明最近三年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上一年度“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标准计算。
(二)护理费:护理人员没有收入的,可以参照上一年度“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标准计算。
(三)丧葬费:按照统一赔偿标准的工作思路,对死亡被侵权人的丧葬费应当按照上一年度“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标准计算,不区分单位性质。
本解答发布之日一审法庭标准尚未终结的案件适用上述标准。对于适用上述标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释明调整后的计算标准,当事人据此要求变更诉讼请求的,应予准许。
==============================================
最新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相关统计数据
(公布时间2021-2-28)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
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
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
(公布时间2022-02-28)
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
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
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
(公布时间2023-02-28)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
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
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
===============================================
最新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2021年浙江省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统计公报
浙江相关统计数据
2018年浙江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2078元,月平均工资5536元
2019年浙江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2078元,月平均工资6006.5元
2018年浙江省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898元,
2019年浙江省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1523元
(公布时间:2021.6.17)
2020年浙江省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8645元 (用于丧葬费)
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0521元 (用于误工费、护理费)
(公布时间:2022-05-27)
2021年浙江省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2309元
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9228元
(公布时间:2023-05-11)
2022年,浙江省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8825元,
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1934元
------------------------------------------------------------------------------------
最新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2023年度浙江省人民生活等相关统计数据公报
(公布时间:2020-03-05)
2019年浙江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99 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026元;
2019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8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508元;
2019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7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352元。
(公布时间:2021-02-28)
2020年浙江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9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295元;
2020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699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197元;
2020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30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555元。
(公布时间:2022-02-24)
2021年浙江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54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668元;
2021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487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193元;
2021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47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415元。
(公布时间:2023-01-29)
2022年浙江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30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971元
2022年浙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26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511元
2022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483元
()
2023年浙江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830元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元
2023年浙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9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762元
2023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1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元
=================================================
宁波相关统计数据
最新来源:宁波市统计局 2022年宁波市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统计公报
2019年宁波市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76282元
(公布时间2021-07- 13)
2020年宁波市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1286元
宁波市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含劳务派遣)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374元
(公布时间2022-6-23)
2021年宁波市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4120元
宁波市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含劳务派遣)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7011元
2022年四上非私营和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分行业年平均工资 非私营105389
私 营81280
-------------------------------------------------------------------------------------
最新来源:宁波市统计局 2024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公布时间:2020-03-16)
2019年宁波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98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944元;
2019年宁波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8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274元;
2019年宁波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3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797元。
(公布时间:2021-02-24)
2020年宁波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455元;
2020年宁波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702元;
2020年宁波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3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481元。
(公布时间 2022- 02- 23)
2021年宁波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3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478元;
2021年宁波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69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362元;
2021年宁波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4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451元。
(公布时间2023-02-28)
2022年宁波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34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997元
2022年宁波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9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916元;
2022年宁波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4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514元。
(公布时间2024-02-06)
2023年宁波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73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503元
2023年宁波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144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347元;
2023年宁波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5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039元。
===============================================
伤残等级 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
伤残指数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附加指数 2% 3% 4% 5% 6% 7% 8% 9% 10%
附加指数 浙江省统一, 五至十级为2%,一至四级为4%,最高不超过10%。
附加指数(伤残指数+附加指数)之和超过100%,按100%计算
(附加指数+附加指数)之和超过10%,按10%计算
年龄起算 年龄是自定残之日起计算
14项赔偿
01、死亡赔偿金
浙江:68487元×20年=1369740元
宁波:73869元×20年=1477380元
(省、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
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
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02、 残疾赔偿金
浙江:68487元×20年=1369740元× (指数/系数)=?
宁波:73869元×20年=1477380元× (指数/系数)=?
(省、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 (指数/系数)
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
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A、60岁以下=残疾赔偿金×伤残赔偿指数×20年
B、60岁-74岁=残疾赔偿金×伤残赔偿指数×(20年—[受害人实际年龄-60岁])
C、75岁以上=残疾赔偿金×伤残赔偿指数×5年
03、丧葬费
根据浙江地区最新规定,目前浙江地区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的丧葬费按照上一年度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标准计算6个月。
A:2020年浙江省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8645元÷2=54322.5元
B:2020年宁波市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1286元÷2=55643元
04、 被抚养人生活费
浙江:42193元
宁波:45362元
(省、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① 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
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
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
被扶养人还有其他扶养人的,赔偿义务人只赔偿受害人依法应当负担的部分。
A、18岁以下被抚养人生活费=[浙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被抚养人实际年龄)] ÷对被扶养人承担扶养义务的人数×伤残赔偿指数(注:如果受害人死亡的,无需乘以伤残赔偿指数)
B、18-60岁被抚养人生活费=[浙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年] ÷对被扶养人承担扶养义务的人数×伤残赔偿指数(注:如果受害人死亡的,不需乘以伤残赔偿指数)
C、60-74岁被抚养人生活费={浙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年-(实际年龄-60岁)]} ÷对被扶养人承担扶养义务的人数×伤残赔偿指数(注:如果受害人死亡的,不需乘以伤残赔偿指数)
D、75岁以上=[浙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年] ÷对被扶养人承担扶养义务的人数×伤残赔偿指数(注:如果受害人死亡的,不需乘以伤残赔偿指数)
② 被抚养人生活费的上限
被扶养人有数人的,年赔偿总额累计浙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
【举例说明】:某人甲发生交通事故死亡,有被扶养人4人,分别为:① 死者之父,有子女3人,扶养年限15年;② 死者之母,有子女3人,扶养年限16年;③ 死者之子,扶养年限18年;④ 死者之女,扶养年限4年。
第一步 2020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295元,计算每一年度中各位被扶养人的被扶养人生活费为:
父:31295元/年÷3=10431元;
母:31295元/年÷3=10431元;
子:31295元/年÷2=15647元;
女:31295元/年÷2=15647元。
第1-4年赔偿总额(父+母+子+女)52156元/年>31295元/年,需调整
第5-15年赔偿总额(父+母+女)36509元/年> 31295元/年,需调整; 第16年赔偿总额(母+子)26078元/年< 31295元/年,无需调整。
第17-18年赔偿总额(子)15647元/年< 31295元/年,无需调整。
第二步 调整方式 先计算出比例
⑴第1-4年这4年中,父31295元/年×19.9%=6227.7元/年
母31295元/年×19.9%=6227.7元/年
女31295元/年×30%=9388元/年
子31295元/年×30%=9388元/年
⑵ 第5-15年这11年中,
父31295元/年×28.6%=8950.37元/年
母31295元/年×28.6%=8950.37元/年
子31295元/年×42.8%=13394.26元/年
⑶第16年这1年中 母+子 =26078/年
⑷第16-18年这2年中 子= 15647元/年
综上,每名被扶养人获得的被扶养人生活费数额为:24910.8
父:6227.7元/年×4年+8950.37元/年×11年=123364元;
母:6227.7元/年×4年+8950.37元/年×11年+10431元/年×1年=133795元;
女:9388元/年×4年=37552元;
子:9388元/年×4年+13394.26元/年×11年+15647元×3年=231829元。
合计,赔偿义务人应赔偿被扶养人生活费数额为526540元。
05、医疗费=诊疗费+医药费+住院费+其他(医疗机构出具的收款凭证)
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赔偿义务人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异议的,应当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医疗费的赔偿数额,按照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数额确定。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但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
06、误工费
全省包括宁波 60521元
(可以参照上一年度“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标准计算。)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或误工期限由司法鉴定书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07、 护理费
全省包括宁波 60521元
可以参照上一年度“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标准计算。
1)住院护理费
2)出院后护理费 (减半)
3)定残后护理费
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或护理期限由司法鉴定书确定)
受害人定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受害人定残后需要护理的,根据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疑难问题解答》第八点:其护理费标准应区分全部护理、大部分护理或部分护理三种情形,具体可参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相应地按照宁波市上一年度社会职工平均工资的50%、40%和30%计算。
08、交通费
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09、住宿费
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受害人确有必要到外地治疗,因客观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其陪护人员实际发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其合理部分应予赔偿。
按公务人员差旅费标准计算,现在公务人员出差住宿标准省内为每晚150元、省外为每晚200元。
10、住院伙食补助费
①《 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工作通知》
3、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宁波市市级机关工作人员差旅费管理办法的通知》(甬财政发〔2019〕392号)规定,每天100元计算。
②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计算公式:住院伙食补助费=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出差伙食补助标准x住院天数
11、 营养费
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一般不超过3000元。
(司法鉴定书确定的营养期限×30/天)
12、残疾辅助器具费
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实践中支持20年。伤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参照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辅助器具的更换周期和赔偿期限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
每具假肢费价格×20÷假肢适用年限+假肢维修费用
13、精神损害抚慰金
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不得让与或者继承。但赔偿义务人已经以书面方式承诺给予金钱赔偿,或者赔偿权利人已经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除外。
伤残等级 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
5千 1万 1.5 2万 2.5万 3万 3.5万 4万 4.5万 5万
一般不超5万,原则不超10万。
14、其他费用
①鉴定费
②直接财产损失费=受损坏的财产的直接损失
按照受害人因交通事故而导致衣物损毁的损失金额计算,法院在审理时可能酌情确定该项损失金额。
对于汽车、电瓶车等重大财产损失,需要经过保险公司定损,可按照该定损金额要求赔偿。
③后期治疗费=司法鉴定书确定必然发生的后续治疗费用
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但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通常是拆除钢板的费用。
④车辆停运损失费=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发生车辆的损害
如果受害人是以被损车辆用于货物运输或者旅客运输经营活动,则在被损车辆修复期间,受害人因无法进行正常的货物运输或者旅客运输经营而造成经济收入的减少,或日停运损失,由相关事故责任人对该损失进行的赔偿。
=================================================
本条所称‘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
本条所称‘赔偿义务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权行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
“被扶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
“赔偿义务人请求以定期金方式给付残疾赔偿金、辅助器具费的,应当提供相应的担保。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赔偿义务人的给付能力和提供担保的情况,确定以定期金方式给付相关费用。但是,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已经发生的费用、死亡赔偿金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应当一次性给付。”
“精神损害抚慰金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2楼交通事故案例(摘录)学习之一
==================================================
【事故认定书的疏漏与认定明显不当】
==================================================
2016年,郭某车辆起火,事故认定书认定车辆碰撞高速路护栏后起火。保险公司委托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意见“排除发生碰撞事故引发车辆本身起火的可能”。2017 年,郭某诉请保险公司依事故认定书认定赔偿200 万余元,保险公司主张按直接碰撞损伤的公估结果26万余元进行赔付。
法院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只是作为郭某请求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的初步证据,但属可推翻证据;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意见书属于书证一种,并非不可采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有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其中“一人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法院可依《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中对司法鉴定的程序性要求从鉴定程合法性角度进行审查。本案中,交通事故认定书中记载“A车右前部与右侧护栏撞后起火”只是一种客观描述,并未明确认定碰撞与起火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在险公司提交了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意见书后,郭某无证据足以反驳且在审理中提出重新鉴定申请,故保险公司提交的鉴定意见书中排除发生碰撞事故引发车辆本身起火的可能”的结论,应予采信。根据保险公司提交的公估报告,本案车辆碰撞造成的损失为26元,郭某提交证据不能证明公估报告定损存在不合理之处,故郭某认为公估报告不具有公信力和公正性理由不能成立。判决保险公司支付郭某保险金26万余元。
-----------------------------------------------------------------------------------------
2016年,刘某驾车撞伤骑自行车的张某,交警认定同等责任。刘某以案外停放车辆影响其驾驶为由要求追加案外车辆所有人为被告。
法院认为:交管部门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是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据此查明事实和划分责任的重要依据,应作为民事诉证据使用。当事人若对该事故认定书不服,法院应审理案件中对该事故认定书及其所采用的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勘验笔录、鉴定结论等证据一并进行实质审查。当事人若无确实、充分的相反证据证明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所采信的证据有误,则不能推翻事故认定书已认定的结论。本案中,交管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划分责任明确,刘某虽有异议,但其所举证据不足以推翻上述认定书,该认定书可作为确定本案民事责任依据。因刘某所驾车辆投保交强险,故对张某损失,保险公司应首先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先行赔付,不足部分,由刘某承担60%赔偿责任。因事发时案外车辆处于停放静止状态,且系在停车场正常停放,并未参与张某与刘某之间道路交通,不属于交强险意义上的无责车辆,故对刘某所提追加案外车辆所有人申请不予准许。判保险公交强险限额范围内赔偿张某11万余元,超出限额部分,由刘某按60%责任比例赔偿张某3万余元。
-----------------------------------------------------------------------------------------
2010年,陈某投保车辆肇事,并称系其妻子厉某驾驶,事故认定书据些认定厉某全责。保险公司以报警电话、厉某与陈某电话清单等证据证明实际驾驶人为陈某,并怀疑系酒驾而拒赔致诉。
法院认为:涉案交通事故发生后,陈某本人致电保险公司,明确陈述事故发生时驾驶人为陈某。此后陈某否认其为驾驶人,但并未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先称报险时其在睡梦中,迷迷糊糊,又称报险时在与朋友聊天,其解释前后矛盾,有悖常理,不足采信。厉某电话清单显示,事故发生后至陈某报险前,陈某曾致电厉某,并无厉某致电陈某记录,与厉某所称事故发生后其致电陈某要求其报险的陈述不符。此外,厉某与陈某均陈述,事发时陈某在睡觉,未到现场协助处理事故,由陈某通知其亲属到现场。而据电话清单反映,事发期间,陈某与厉某通话高达12次,其中九次由陈某致电厉某,反映陈某对事故处理进展十分关心。在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明确要求陈某到场情况下,陈某以睡觉为由不到现场协助处理亦有悖常理。涉案事故认定书记载,事故发生时司机为厉某,但据保险公司所作询问笔录反映,陈某及厉某均陈述事故发生时交警并未到现场,是由陈某及厉某到交警部门处理事故,因无第三方在场,涉案事故认定书只是依据陈某及厉某陈述作出,在有相反证据情况下,不能仅凭该事故认定书认定涉案事故发生时厉某为驾驶人。在保险公司调查涉案事故时,陈某及厉某均陈述事发时交警未到现场处理,陈某事后称交警在事故发生后20~30分钟后到现场,但并未提供相应证据。陈某上述陈述前后矛盾,反映陈某在诉讼过程中缺乏诚信。综上所述,根据陈某报险时的陈述并结合全案证据,应认定涉案事故发生时驾驶人为陈某。《保险法》第5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保险合同所确定的最大诚信原则,要求投保人在发生约定的保险事故时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不得有隐瞒、欺骗等行为。双方当事人所签保险条款明确规定,驾驶人故意破坏现场、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保险人不负有赔偿责任。本案中,陈某驾驶涉案车辆发生事故后,故意调换驾驶人,在保险公司明确要求陈某到现场处理时仍拒绝到事发现场,致使保险公司无法查清事发时驾驶人是否存在酒驾等不予赔偿情形,对此,应由陈某承担不利法律后果。本案具体情况符合保险条款规定的保险人不负责赔偿情形,判决驳回陈某诉请。
-----------------------------------------------------------------------------------------
2011 年,杨某报案称在丁字路口越线拐弯时与陈某车辆碰撞。交警据此作出事故认定书,认定杨某全责。杨某、陈某车辆损坏,分别产生修理费2万余元、4万余元。杨某向保险公司索赔时,保险公司发现事故疑点,并申请鉴定,结论显示陈某车辆头部车身前表面碰撞肇事痕迹,不是与杨某车头部车身相碰撞而形成。
法院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8条规定:“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律规定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火灾事故认定书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查并确认其相应的证明力,但有相反证据能够推翻的除外。”本案中,杨某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理赔,应以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内保险事故为前提,但结合案件实际,能支持杨某所称发生保险事故的主要证据为事故认定书。由于交警是事后才到达现场,且事故双方当事人无争议,故事故认定书易受当事人陈述影响,因此应结合其他证据来综合认定。依司法鉴定中心所作司法鉴定检验报告书,认为陈某车辆头部车身前表面碰撞肇事痕迹,不是与杨某车头部车身相碰撞而形成。鉴定专家在庭上解释了鉴定过程和方法,并具体说明陈某车辆痕迹是从前往后撞击造成,不是垂直撞击造成;杨某车头引擎盖左前角上表面有条状痕迹,但陈某车无条状痕迹部位;两车破损不是在同一起交通事故两车
相应部位相撞形成。司法鉴定中心是具有痕迹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其鉴定具有相应专业知识,且鉴定人员在庭上解释具有说服力,鉴定报告具有客观性正性,应予采信。同时,经审核本案其他证据,杨某陈述和事故现场存在以下可和不合理之处:第一,根据杨某陈述,“杨某驾车到了正果镇路段看到一条大路就快速行了过去右转”,但根据现场照片和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中两车停放位置,杨车辆越过路中间线在道路左侧,车头偏左。根据驾驶习惯,车辆靠右侧行驶,如在辆要右转弯,应在道路右侧,且车头应偏右。即使车辆是垂直进入大路与左侧陈某车辆相撞,车头亦会被撞至偏右,不应偏左。第二,现场为一丁字路口,视野较好,夜间行车在正常情况下能注意到对方车灯,且根据常理,两车在即将相撞时驾驶员会下意识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但现场未有刹车痕迹。第三,即使杨某是在十字路口左转弯进入大路,在两车车速很快且未采取刹车措施情况下相撞,由于车辆行驶惯性,两车相撞后会偏离原来行驶方向和碰撞地点,但现场照片和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显示两车在丁字路口垂直停放,既未偏离原来行驶方向,亦未偏离杨某所称碰撞地点,与物体运动规律不符。第四,根据现场照片显示,双方车辆损毁严重车灯缺失,保险杠破损,但现场未见任何碰撞碎片和遗落零件,与常理不符。第五,保险公司在交警停车场拍摄照片显示,双方车辆前挡玻璃均破裂,且陈某车辆前档玻璃驾驶员位置往外凸出破裂,应系受到驾驶员头部猛烈撞击所致。在如此猛烈撞击下两车驾驶员未受伤,存在可疑之处。在法院多次要求下,杨某不到庭接受询问及作出解释,亦未提供其他证据证实其所陈述事实,有违《保险法》第5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规定,故认定杨某应承担不能充分查清事故原因及性质的法律后果。综上所述,应认定陈某车头部车身前表面碰撞肇事痕迹,不是与杨某车头部车身相碰撞形成。杨某未能提供足够证据证实发生了其所诉称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判决驳回杨某诉请。
-----------------------------------------------------------------------------------------
2012 年某晚,梁某下班骑摩托车回家途中,被垂落电线绊倒。当晚回家后出现脑疝,交警接到报案后做了现场勘查,认定路侧电线杆系鸡场业主欧某架设、欧某当天雇人接驳过电线、摩托车下落不明、梁某脖子有三条勒痕、“凭现有证据,无法查清事故发生地点及成因”某诉请欧某及供电局共同赔偿。
法院认为:本案虽只有一个目击证人,但证人证言与交警现场勘验及拍摄现场照片,以及法院现场勘验相吻合,故对证人证言予以采信。况且欧某在庭审中对交警现场照片有关电线接驳口指认位置和欧某雇请线路人员在法院现场勘验时指认电线接驳口位置,将交警现场照片与现场可见参照物对比,可与勘验现场景象吻合,故可肯定事故发生当天在勘验现场确实有电线断掉过,并由人重新接驳。虽欧某指认另一个接驳口所在地,但该地点无法与其在庭审中指认的现场照片及接驳人在勘验现场指认现场相片相吻合,故欧某所指认并非事发时现场。欧某未提供证据证明梁某在此期间发生过其他事故,而梁某提供的证据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证据链,可证明其在案涉路段被电线绊倒致伤,即本案事故发生现场和原因可确定。欧某作为电线产权人依法应尽到完全的管理义务,对于电线杆上脱落电线未及时处理,负有疏于监督检查过错,是造成本案事故主要原因,对于梁某损失应依法承担主要责任。供电局虽非电线产权人,但作为供电企业未落实用户安全生产责任,特别是未针对类似欧某户这样供电线路较长用户制定明确的安全巡查制度,未督促用户做好安全用电措施,负有疏于督促检查过错,是造成本案事故原因之一,对于梁某损失依法应承担相应责任。梁某驾驶二轮摩托车在道路上行驶,未注意路面情况,遇事采取措施不当,操作失误,未及时避险,对于自身受到伤害亦有过错,应减轻对方当事人民事责任。考虑到本案实际情况,酌定欧某承担赔偿梁某 60%责任,供电局承担 10%责任,梁某自负 30%责任。由于欧某与供电局侵权行为无共同意思联络,虽造成同一损害,但能确定责任大小,应各自承担相应责任。判决欧某赔偿梁某5万余元,供电局赔偿梁某 9000余元。
-----------------------------------------------------------------------------------------
2012年,张某驾驶摩托车因与周某驾驶摩托车相撞致10级伤残,双方皆系无证驾驶无牌车辆,该事故未经交警处理。张某事后起诉周某赔偿各项损失4万余元。
法院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本案中,因双方发生交通事故均未报警,导致事故责任无法查清,依法推定双方负该事故同等责任。本案应认定的赔偿项目及数额包括医疗费、今后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伤残赔偿金、交通费等共计4万余元。张某诉请精神损害抚慰金,因其无证驾驶无牌号车辆,负此事故同等责任,该项诉请不予支持,判决周某赔偿张某损失2万余元。
----------------------------------------------------------------------------------------
2011年,杨某驾车撞伤行人陈某致7级伤残。现场交警出具交通事故证明书,确认杨某事后将车移至路边,杨某所驾车挡风玻璃左侧有直径约为70厘米的凹陷撞痕迹,但未作出责任认定。
法院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故法院在案件受理过程中对于事故认定书由当事人进行质证,对于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审查,如法院认为责任认定书事实根据、法律适用、伤残认定等确属有误,即可直接作出不予认定决定,通过庭审认定事实进行事故责任划分。公安机关虽未对本案事故责任作出认定,但在交通事故证明书中确认杨某事后将车移至路边,该确认说明与陈某发生碰撞时,杨某驾驶车辆未在路边而在路中心机动车道内、杨某移车行为非公安机关不能作出事故责任的原因。从交通事故造成后果分析,杨某所驾车挡风玻璃左侧有直径约为70厘米的凹陷撞痕迹,该事实说明陈某是在杨某所驾车左侧与杨某所驾车发生碰撞,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公安机关制作的事故现场图纸上没有人行横道线的事实,应认定:陈某是在没有人行横道线情况正,在道路中心的机动车道内与杨基所驾车发生碰撞,据此,应认定对于事故发生,陈某有过错;发生事故时是冬天夜晚,天正下雨、路面有积水、天色昏暗,杨某未尽到观察仔细、安全谨慎驾驶义务,造成与陈某碰撞,杨某有过错;关于事故责任划分,杨某应负事故主要责任、陈某应负次要责任。判决保险公司支付陈某交强险赔偿款11万元,杨某赔偿陈某14元。
-----------------------------------------------------------------------------------------
2011年1月,吴某无证驾驶车辆与张某驾驶的车辆碰撞致张某死亡,交警认定吴某、张某分负主、次责任。张某近亲属起诉后,交通队复核认定改为同等责任。
法院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属于民事证据的一种,人民法院应当对认定书的关联性、合法性和客观性进行审查。交通队受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复核申请及作出复核认定均是在法院受理本案之后,违反法律规定,且前后两份事故认定书描述事故经过、所依据的证据、法律规定均为一致,复核认定书改变原认定书的结论依据不足。从本案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看,吴某为无证驾驶,夜间行车速度过快,在驾车时亦未注意观察道路情况,应负事故的主要责任;而受害人张某系在通过无交通信号指示灯、无交警指挥的交叉路口时,未按交通标识行驶,未及时避让吴某车辆,责任相对较轻,应负事故的次要责任。法院采信原道路事故认定书作为本案认定事实的依据,即吴某应负事故主要责任,并承担主要的民事赔偿责任,故判决吴某承担60%的赔偿责任。
----------------------------------------------------------------------------------------
2008年9月,魏某驾驶妻子马某名下并投保车损险的机动车肇事致车损人伤。交通队《事故认定书》记载魏某驾车撞隔离护栏,并认定魏某全责。马某起诉保险公司索赔时亦称其夫驾车撞道路护栏致损。事故现场照片显示:保险车辆前保险杠中部撞在道路隔离护栏的顶端,车辆前端成“V”字形;事故车驾驶员一侧车身有明显的刮擦痕迹,该痕迹一直延伸至车顶处高于道路护栏的位置。
法院认为:交管部门所制《事故认定书》是法院审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确定事故各方应负责任比例的重要依据,但其只是证据的一种形式,法院在审理中如有充分证据证实该认定书所采信事实有疏漏或责任认定明显不当,可予纠正。本案中,根据事故现场照片和车辆受损照片,使法院产生如下判断:保险车辆所发生的交通事故,并非是简单地与道路护栏发生正面碰撞。结合马某向保险公司报案时描述,法院认为保险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其驾驶员一侧车身先与顺行的其他车辆剐蹭,然后正面又与道路护栏顶端发生撞击的可能性较大。法院进而产生以下判断:保险车辆驾驶员一侧的损失,很可能是与其他车辆剐蹭所致;车辆正面的损失,是与道路护栏碰撞所致。故马某谎称事故原因,向法院作了不实陈述。公安机关出具的《事故认定书》认定的事故原因和法院结合本案全部证据推断的事故原因不一致,故该交通事故认定书存在瑕疵,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保险公司仍需承担赔付责任。案涉保险事故,无论系单方事故,抑或双方事故,其性质均属“碰撞”,系保险责任范围。保险公司未证明本案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或虽在保险责任范围但符合免责情形,故应按保险合同约定承担车辆损失的赔偿责任。
-------------------------------------------------------------------------------------
2005年,关某驾驶货车因故障停在路边,截住曲某货车求援,正巧货车后面由郑某驾驶的客车遇前方二车停止情况后,采取紧急措施,将路边的靳某撞伤致死。交警认定郑某弯道超速行驶负全部责任。郑某认为关某、曲某亦应负相应责任。
法院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是允许当事人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或诉讼中,就其作为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提出质疑,如有其他证据可推翻,法院不应采用该认定书作为证据。关某、曲某虽对靳某死亡无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但在关某截车寻求帮助、曲某驾车缓行至关某车辆旁时,客观上造成了道路堵塞。郑某为避免车辆相撞,同时也因车速较快,无奈之下采取紧急措施将车辆驶人路下造成靳某死亡后果,关、曲分别实施的截车、缓行行为间接结合,也是此次事故的一个原因。其中关某原因力比例较大,二人已构成多因一果,应按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
2004年8月,蔡某驾驶大客车发生交通事故。公安局以涉嫌交通肇事罪立案侦查,交警队认定蔡某负主要责任,并随后作出吊销蔡某驾驶证行政处罚。
法院认为:交通肇事吊销驾驶 证应以定果为收提。蔡某肇事尚处于涉嫌犯罪阶段,不能认定已构成犯罪,交警队处以吊销驾照处罚认定事实证据不足。
----------------------------------------------------------------------------------------
2004年11月,谢某米戴安全帽无证驾驶无牌摩托车,夜间撞到建筑公司未经批准施工占道脚手架上致重伤,交警认定谢某负主要责任、建筑公司负次要责任。谢某诉讼中提出责任认定遗漏建筑公司夜间未设置灯光照明标志。
法院认为:交管部门制作的事故认定书是法院审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确定交通事故双方当事人所应承担责任比例的重要依据,但其只是证据的一种形式,法院在审理中如有充分证据证实该认定书所采信的事实有疏漏或责任认定明显不当,可予纠正。建筑公司未经交管部门批准占道施工,在施工现场晚上未设置灯光照明等明显标志,是发生事故造成谢某受伤的重要原因,然而交通事故认定书中遗漏建筑公司该违法事实,故法院重新划分责任比例,确定双方承担同等责任,各负担一半损失。
----------------------------------------------------------------------------------------
2001 年,苏某驾驶的货车与赵某驾驶的车辆相撞,造成2死6伤的重大交通事故。公安以涉嫌交通肇事罪刑事立案后,交警认定苏某负主要责任,赵某负次要责任。苏某不服申请重新认定,被维持原认定结论。
法院认为:案涉责任认定书,不同于一般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它是公安机关在查明苏某违章肇事,致二人死亡,负事故主要责任情况下,在依法作出刑事案件立案决定后,为进一步查明苏某涉嫌交通肇事犯罪事实,而作出的责任认定,已成为公安机关刑事侦查行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在对涉嫌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必须对犯罪嫌疑人是否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进行审查,而这一审查的重点就是公安机关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故不能将进入刑事程序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纳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进行审查并作出判决。苏某认为被诉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在刑事诉讼中行使自己相关的权利,获得救济,而非提起行政诉讼。
---------------------------------------------------------------------------------------
2000年9月,罗某之子康某驾驶农用车途经桥面施工段时,为躲避路面堆放的炭渣翻车,导致康某与乘车人李某死亡。交警认定康某因措施处置不当导致翻车应负全责,李某不负事故责任。罗某不服该责任认定。
法院认为:案涉事故发生时桥面堆放炭渣,桥面是否属于整修范围,是否准许堆放炭渣。堆放炭渣而不设立安全标志和防围设施是否合法,这种行为与事故是否有直接因果关系,交警队既未认定亦未排除,故该责任认定事实不遣。
-------------------------------------------------------------------------------------
2001年4月,张某驾驶公交车驶出站点时,正超车的杨某驾驶的出租车撞上前面骑自行车的李某,李某倒地后被公交车轧伤死亡。交警认定杨某负全责,杨某不服,重新鉴定改为张某、杨某负同等责任。张某不服。交警队称重新认定中公交停车位置离道沿1米左右误为距站牌1来左右。
法院认为:案涉交通事故责任重新认定决定书,认定张某驾驶公交车停车位置离站牌有1米左右,经现场测量站牌距离道沿1.05米。交警重新认定决定书用文字中记载的这一事实点现场测量矛盾。庭审中,交警队将其辩称为因校对错误,将“道沿”误定为“站牌”,更进一步说明文字叙述不清,属于认定事实不清。
-----------------------------------------------------------------------------------
2000年,李某驾驶小客车与相向驾驶摩托车的邱某距离30米时,邱某因变道逆行,与他人车辆相撞身亡。交警队重新认定时认为李某占道行驶,邱某占道行驶、无证驾驶、违章载人,二人负同等责任。李某对该认定不服。
法院认为:现场勘验简图和照片证实,李某在发现险情前虽有占道行驶行为,但该行为不会使相向驾驶摩托车的邱某认为前行无路,从而采取进行逆行车道的避险措施。邱某无证驾驶,驾驶技术不熟练影响其作出正确判断,又因摩托车严重超载邱某无法把握车辆行驶正确方向,从而发生事故。本次事故中,邱某无证驾车、违章载人和占道行驶等违章行为,显系事故发生主要原因,而李某违章行为,却与事故发生不存在因果关系,故不应承担责任。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首先要查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时,各方当事人的哪些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因果关系,然后认定这些行为是否违章,行为人应承担什么责任。本案交警队认定李某负事故同等责任根据前述分析,显然不当。
===================================================
【交警认定为意外事故或不予认定】
===================================================
2015年,邹某驾驶物流公司货车搭乘周某途中,因车辆爆胎致周某死亡。交警认定为意外事故。2016年,周某近亲属诉请邹某、物流公司赔偿损失。
法院认为:《侵权责任法》第24条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本案中,周某因交通事故导致死亡,该交通事故系因邹某驾驶货车轮胎爆胎而引起,交警部门认定属“交通意外事故,各方当事人均无责任”,故受害人周某和行为人邹某在本起交通事故中均无过错。因案涉货车系邹某出资购买,挂靠于物流公司从事营运,故物流公司应对邹某分担的周某因交通事故死亡所造成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判决邹某补偿原告12 万余元,物流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
2011年,余某驾驶实际车主为万某、被保险人为石油公司、挂靠在运输公司的货车因左前轮爆胎,致车辆失控与制衣公司车辆碰擦,导致制衣公司车辆损失13.4万元。交警认定该事故属交通意外事故。
法院认为:虽然交通事故认定书认为本起事故是交通意外事故,但交通意外事故并不完全等同于民法上所说意外事件。交通意外事故除可因不可抗力引起外,还存在驾驶人员主观上不存在故意或过失从事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驾驶行为,但因车辆自身或车辆以外其他原因造成的交通意外事故情形。本起事故中,余某驾驶机动车上路行驶其应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性能进行认真检查,应保证车辆符合安全运行技术条件。车辆爆胎是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应当预见到的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之一,且通过日常维护保养和上路前认真检查可加以避免与克服的事件,故车辆爆胎不属不可抗力范畴。本起事故中,虽未有证据显示肇事车辆存在其他安全隐患。但车辆系在驾驶人员掌控之中,因车辆自身原因引起交通事故而造成他人损失的,车辆所有人或控制管理人应赔偿受损害一方损失。余某驾驶的重型货车在事故发生时已使用7年多,在无外力介人情况下,车辆在天气晴好且路况良好的高速路上左前轮突然爆胎,可认定系保养或使用不当等因素造成,亦不能排除余某作为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车辆上路前,未对所驾车辆安全技术性能进行认真检查,未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排除,应认定其对轮胎爆胎而导致上述交通事故存在过错。制衣公司车辆在道路上正常行驶,并无证据显示其存在任何过错行为故应由肇事车辆一方当事人承担超出交强险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之外全部财产损失赔偿责任。判决保险公司在财产损失赔偿限额项下赔偿制衣公司4000元对超出部分13万元,由余某、万某、石油公司、运输公司共同赔偿。
---------------------------------------------------------------------------------------
2010年,高某驾驶李某挂靠运输公司货车在料场卸石子,货车押运员黎某开启货车自卸门时,被车门碰伤埋入石子中,致其窒息死亡。李某赔偿黎某近亲属52万元后,向保险公司索赔被拒致诉。
法院认为:案涉商业第三者责任保险条款中未对何种情形属于“使用被保险车辆”作出明确解释和界定。《保险法》第30条规定,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按通常理解,“使用被保险车辆”不仅应包括车辆在行驶中的使用,亦应包括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装货或卸货的使用。本案中,李某投保的车辆系货车,货车主要经营的是运输货物业务,装货和卸货系货车使用方式之一并不能狭义地认为车辆在行驶中才属使用车辆。《保险法》第30条同时规定了不利解释原则,即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有两种以上解释的,法院或仲裁机构应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故将老货或卸货理解为对被保险车辆的使用符合《保险法》规定的解释原则。因此,黎某在卸车过程中因石子掩埋致窒息死亡,应认定为被保险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保险事故。虽该事故非交通事故,但属保险合同约定的被保险人在使用保险车辆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保险公司应按商业第三者责任险约定承担支付保险金的赔付义务。判决保险公司赔付李某 42万元。
-------------------------------------------------------------------------------------
2009年11 月,叶某在河边工地运输石料时,被涂某驾驶的货车碾出的飞石走伤致残,交警队作出不予受理决定,保险公司以非属交通事故拒赔。
法院认为:本案事故发生时肇事货车行驶在用于公众通行的公路上,行驶过程中因碾出的飞石击伤叶某并致其残疾的事件符合法律关于交通事故的认定,应认定该事为交通事故并予以依法处理。保险公司对被投保车辆运行过程中致人损害的事件,在交强险范围内承担保险责任,不足部分由第三者商业险赔付。
--------------------------------------------------------------------------------------
2009年6月,汽运公司司机鲍某驾驶码表已损坏的车辆,因前轮爆胎致车辆失控撞断隔离带护栏后冲入逆向车道,与正常行驶的邢某驾驶的机动车发生碰撞,造成邢某车上的葛某受伤,医疗费、护理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各项损失共计12万余元。交警认定属交通意外事故,各当事人均无事故责任。
法院认为:鲍某驾驶车辆码表已经损坏的情况下,仍将具有安全隐患的车辆驶入高速公路,主观上具有过失。涉案车辆爆胎后,鲍某在车辆制动、路面情况均正常且车辆系空载的情况下,未能采取有效的合理措施,导致车辆撞断隔离带护栏后冲入逆向车道,与正常行驶的邢某驾驶的车辆发生碰撞,致葛某受伤。鲍某的不当行为与损害事实的发生存在因果关系,其主观上亦存在一定过失,邢某驾车系正常行驶,主观上不存在任何过错。鲍某系汽运公司雇佣司机,案发时正履行职务,故涉案事故法律后果应由汽运公司负担,汽运公司应对葛某受伤后的合理经济损失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保险公司认为事故系交通意外事故,鲍某在事故发生时无过错,主张应在交强险无责任赔偿限额内赔偿,是对民法过错”含义的片面理解,故判决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赔偿限额内赔偿葛某的经济损失,超过责任限额部分由汽运公司承担。
-----------------------------------------------------------------------------------------
2008 年,华某驾驶的车辆失控侧翻撞上旁边道路上为车辆加盖防雨布的谢某,致谢某各项损失计 11 万余元。交警认定属交通意外,双方均无责任。
法院认为:本案交警部门虽认定本次交通事故系因意外发生,双方均无过错但谢某受伤事实却和华某车辆撞击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本案也无证据证明谢某有过错,故应由华某承担事故给谢某造成的全部赔偿责任。保险公司应在有责交强险还是无责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系由其承保的车辆一方当事人是否承担责任而决定的,因本案华某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故其投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应在有责赔付限额范围内承担保险赔付责任。
--------------------------------------------------------------------------------------
张某驾车在高速公路上与一条黄狗相撞后,车辆撞上公路中间隔离护栏造成车辆及公路设施损害。交警认定属意外事故。
法院认为:张某驾驶机动车行驶在高速公路,应充分注意行车安全,虽其在行车中撞上动物,经相关部门鉴定属于意外事故,但其本人对此事故后果应承担未充分注意行车安全的次要责任,以40%为宜。高速公路公司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者,未尽到保障行车安全的义务,应承担此次事故后果的主要民事责任,以60%为宜。
----------------------------------------------------------------------------------
2007年,行驶在市政公司发包、工程公司施工道路的公交车底盘钩住电力公司管理的垂落电线,电线紧绷将逆行骑自行车的谈某夫吴某弹至空中摔亡。
法院认为:公交公司驾驶员驾车行驶时,发现横在道路上的电线,但其未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按操作进行避让,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赔偿比例酌定为40%。市政公司作为建设单位,未尽管理职责,督促施工单位做好施工路段的安全防范工作。同样,工程公司作为施工单位,对于施工区域内的电杆垂落电线未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次要原因,与市政公司共同赔偿比例酌定为20%。电力公司作为电杆权属单位,未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其疏于管理也是导致吴某死亡的次要原因,其赔偿比例酌定为20%。吴某事发时驾驶非机动车未按交通信号骑行,其对于事故发生也有过错,故依法可减轻侵害人的赔偿责任,酌定减免责任部分为20%。
-------------------------------------------------------------------------------------
2006年,孙某下夜班骑电动自行车回家途中,被电信公司所属的钢绞线绊倒,又被同方向行驶的金某驾驶的重型货车剐蹭致伤。交警认定属意外事故。
法院认为:国道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道路,在公路未设置禁行标志或施工障碍标志情况下,均可通行,孙某驾驶电动自行车在国道正常行驶,无法预见空中有钢绞线突然垂落并被刮倒,故受害人孙某对事故发生无过错。电信公司对所属钢绞线负有日常管理和维护职责,因疏于管理、维护,致使垂落的钢绞线与行人碰剐,电信公司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金某驾驶重型货车时应谨慎驾驶,遇孙某被碰剐紧急情况,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又与孙某发生碰撞,虽被认定为意外事故,但金某在本案中亦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责任。电信公司与金某虽无共同故意,但前者所属钢绞线垂落与孙某碰撞行为直接结合,造成孙某损害后果发生,其中电信公司应负主要责任,金某负次要责任,因二者构成共同侵权,依法应互负连带责任。判决孙某损失由电信公司赔偿60%,金某赔偿40%,二被告负连带责任。(”未及时“问题?如果距离太近未有能及时反应的时间,判金某赔偿40%的责任太重))
------------------------------------------------------------------------------------
2003年,王某骑电动车与李某驾驶客运公司的客车接触倒地,被杨某驾驶机械公司的货车碾压致死。因不能确定违章行为,交警对此事故未认定责任。
法院认为:直接当事人王某、杨某、李某在此事故中均未发现有违章行为,该事故的发生系由各种偶发因素竞合所致。对因王某在此事故中死亡给其家人带来的经济损失,应依据民法公平原则,在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又因李某、杨某驾车分别系履行客运公司、机械公司的职务行为,故二人的赔偿数额应由两公司承担。根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事故的发生完全系因偶发因素竟合所致,几方当事人均对事故的发生没有故意或过失,不存在过错,故三方行为虽直接结合发生了王某死亡的事件,但这只能是意外事件,并非共同侵权的后果。故原告要求两被告承担共同侵权连带责任的依据不足,不予支持。判决机械公司、客运公司各自赔偿原告各项费用6万余元。(依公平原则不一定妥当)
-------------------------------------------------------------------------------------
2001年,樊某驾驶所有人和发包人为运输公司的罐式货车因后轮脱落,造成后面正常行驶的车主黄某雇请倪某所驾货车避让时,与准备超车的王某驾驶的挂靠运输集团的客车相撞,致客车上的乘客薛某受伤。交警认定为意外事件。
法院认为:樊某驾驶车辆的右后轮脱落而引起的王某和倪某的两车碰撞的事故,交警对该起事故的性质分析并无不当,符合意外事件的法律特征,法院对此予以确认,但在这次意外事件中受到伤害的徐某应得到赔偿。樊某驾驶的车辆是此次事故的险情引发者,应对些事件引起的损害后果依法承担主要赔偿责任。运输公司险情发生车辆的所有人和发包者,按照发包时双方约定,并未失去对该车辆的运营情况的控制和管理,亦应承担民事责任。倪某驾车紧急避险,倪某系受益人,且避险时占用了不属于自己正常行驶的超车道,丛而与王某驾驶的小客车发生碰撞,与薛某的损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应认定避险行为过当,依法承担一定补偿责任。黄某是倪某雇主,故雇员在执行职务中发生民事责任,依法应由雇主黄某直接承担。王某是薛某的承运人,旅客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应该得到承运人的保障,因此,薛某在乘车过程中虽因第三人的原因发生人身和财物损害,但与承运人所采取的措施不力有一定的关联性,仍应负适当的补偿责任。运输集团是王某驾驶车辆的挂靠单位,应对挂靠人发生的民事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判决运输公司对樊某应赔份额承担连带责任,运输集团对王某应赔份额承担连带责任。
==================================================
【交通事故的责任无法确定】
==================================================
2015年,张某车辆先与卢某车辆相撞,张某受伤。不到5分钟,两车又被赵某车辆碰撞。张某死亡。交警无法定责。
法院认为:在案涉交通事故前后两次碰撞中,交警部门只出具了两份交通事故证明,并未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关于事故责任认定问题,张某死亡系两次碰撞共同作用所致,两次碰撞相隔近5分钟,且张某死于到医院途中,故应作为一次事故处理,但应分为两个阶段各自承担相应责任。因无法区分两次碰撞对张某死亡的参与度,故认定两个阶段即两次碰备承担50%责任。第一阶段,张某与卢某两车碰撞,结合两次对卢某询问以及车辆安全技术状况鉴定结果等证据,卢某应承担70%责任,张某承担30%责任。第二阶段,张某、卢某、赵某三车碰撞,根据对卢某、赵某等人询问及现场照片等证据,赵某应承担80%责任,卢某、张某各承担10%责任。综合此次事故二次碰撞造成的死亡后果,由卢某承担原告损失40%、赵某承担40%,张某自负20%。22013年江苏某交通事故纠纷案,2012年王某错把油门当刹车,撞到横过马路的金某,倒地金某又被对面朱某驾驶、雇主为徐某的货车碾压,其后,黄某雇佣的吴某驾驶货车碾压到已与金某身体分离的左侧小腿。金某死亡,交警无法定责。法院认为:依交警部门出具的事故证明,在第一次事故中,金某横穿马路应承担事故次要责任,王某为避让行人错将油门当刹车而撞到金某,其应承担事故主要责任。在第二次事故中,徐某雇佣的朱某疏于观察,驾车辗压到倒地的金某,徐某应承担此次事故的主要责任,王某承担该次事故的次要责任,金某在本次事故中不承担责任。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应承担连带责任。由于无法证实是撞例行为还是辗压行为导致金某死亡,故上述两行为均应对金某死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可以排除吴某与金某死亡存在因果关系,但其辗压到与金某身体分离的左侧小腿,也造成了原告精神损害,故在事故中存在过错,其车辆所在保险公司应按交强险规定承担赔偿责任,至于超限额部分损失,吴某、黄某不承担责任。判决三辆机动车所投保保险公司分别在11万元交强险限额内赔偿,超额部分由王某赔偿11万余元、徐某赔偿7万余元,王某与徐某互负连带责任。③2012年天津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2008 年,满某因所在船舶被碰撞而溺水死亡。海事局海事调查报告记录朝鲜渔业公司船舶在事发时有急向右转向迹象,初步判断该轮系肇事船舶,但该轮拒绝接堂调查,导致责任无法判定。法院认为:本案系具有涉外因素的海上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依我国《海商法》第273条第1款规定,船舶碰撞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本案碰撞事故发生地为我国天津,故应适用我国法律。在无直接证据情况下,经与海事局、航站沟通,询问海事专家,现场勘查等多种途径深人调查取证,在全面搜集各种间接证据基础上,邀请港航单位和企业资深船长、引航员、大学教授、船级社的验船师及海事调查官等专业人士召开的专家论证会,经过审慎分析论证,从被撞船舶沉没地点与渔业公司轮船右转向地点一致、